个别汉语动词日译时的非动词化处理
关于汉译日中动词的相关研究, 针对动词一词多义的相关研究较多。比如高宁(2005)针对动词一词多义通过举例做了一番论述[1]。此外针对类似方面的日译汉相关研究也比较多。孟彤(2001)曾从日译汉的角度就“词译”的方法和实践进行过探讨[2]。陈海燕(2011)从中日文化不同的角度论及了日汉词语翻译时需注意的问题[3]。总体来说在日汉互译的研究中, 从日译汉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多。相比而言针对汉译日的研究, 尤其是针对动词的汉译日相关研究不多。本文主要通过具体的中日翻译实例, 试图找出汉语中“动词+补语”的形式如何在日译中表现出来, 同时探讨强调动词显性化的汉语动词在译成日文时通过名词化形式加以处理的情况, 并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找出其原因所在。
一、汉语中的“动词+补语”与相对应的日语表现形式 单一动词在日译中, 一般情况下可以把汉语中的动词直接作动词处理, 即找到对应的日语动词即可, 比如:
他正在看书
。
彼は本を読んでいる。
但是从根本上来说, 两种语言之间, 特别是汉语和日语这两种结构完全不同的语言, 翻译时不能拘泥于形式和句子结构, 更多的是要根据意义来进行翻译, 这也是常说的意译手法。在实际情况下, 当不是单一动词出现时, 比如动词+补语, 要找到对等的日语动词表现形式, 尤其是地道的日语动词表现形式非常难。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汉语中动词的后置成分非常丰富, 即动词+补语的形式非常多样, 构成了汉语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4]。与此相反, 在日语中却不存在与之完全对应的语言表达形式, 从而给翻译带来困难。也就是说汉语中的“动词+补语”形式, 往往在日译时却不采用动词形式反而更为地道。试看下列例句。
例1 多动症的孩子是喂出来的。
译文1 多動症の子供は食べさせた結果、そうなった可能性がある。
译文2 多動症の子供は食生活が原因かも[5]。
例2 有必要的话熨一熨裙子, 熨平裙子前面坐出来的皱褶。
译文 必要があればスカートにアイロンを当てて、スカートの前部の(座ってできた)しわをまっすぐに伸ばすから。
(中日对照语言学会2006:9)
例3 因为静宜怀孕, 说好了由静珍和静宜两个人共同担任这一个职务。
译文 彼女は妊っていたので、静珍と静宜二人の交替で、一人分の給料をもらうことに 話が決まった。
(中日对译语料《活动变人形(译文『応報』)》)
例4 既然做新闻这一行, 只好把它做好。反正我一生只能做一件事。
译文
ニュース報道にかかわったから、これを 精一杯
やる。わたしは一生に1つのことしかできないから。
(月刊中国NEWS 2010年3月号)
例1中, 动词“喂(食べさせる)”与方向补语“出来”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动词+补语”形式。这里的“出来”不是表示空间的移动, 而是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译文1按照字面意思把“出来”表达为“食べさせた結果、そうなった”。但是译文1却会让人联想是因为吃得太多不好还是吃的食品有问题导致多动症。正如王浩智(2005)指出的那样, 译文2中, “喂出来”用“食生活”这样的名词形式来表述反而更加清楚明了地传达出原文的意思, 显得更为地道。试再看一例。
例5 要知道, 糖尿病是吃出来和躺出来的。
译文 糖尿病と言うのは 食べてなるもの
であり、寝ていてなるもの
だと言うことを知らなくてはいけない[6]。
(荒川2006:16)
荒川(2006)指出上述译文是非常不自然的日语表达形式。但是如果用名词的表现形式来加以处理的话可以变成非常自然地道的日语译文。该句可以改译如下:
糖尿病と言うのは 食生活と運動不足
が原因だと言うことを知らなくてはいけない。
上述句子通过把汉语的动词“吃出来”以及“躺出来”分别翻译成日语的名词形式“食生活”与“運動不足”, 从而表达出糖尿病的原因, 句子简洁明了, 没有违和感。
例2中“坐出来”的方向补语“出来”属于导致动作结果的词语, 在文中表示“坐这一动作导致出现皱褶的结果”。译文中没有直接翻译成“座ってできた”, 而是用括号加注的形式说明。其实日语中有“座りじわ”这样的名词表现形式, 因此翻译成“座りじわ”, 更接近原文的意思, 而且更为自然。
例3中“说好”是动词“说”和结果补语“好”构成的词语。形容词“好”作为结果补语使用时, 具有“十分, 完全, 满足, 结束”等意思。在该例句中, 动词短语“说好”翻译成名词「話」做主语形式的句子。
从上可以看出, 中文通过“动词+补语”的形式表现产生结果的动作时, 翻译成日语时, 通常置换成包含动词成分在内的复合名词短语。
试看下列几句[4]。
例6 那件事情根本就没发生过, 都是他编出来的。(方向)
译文
それはもともとなかったことで、全て彼の 作り話
だ。
例7 他纯粹是吃穷的。(结果)
译文 彼はまさに 食い倒れ
だ。
例8 他今天穿得很时髦。(程度)
译文 彼の今日の服装はとても おしゃれ
だ。
例9 这次划船比赛, 红队划得最快。(程度)
译文 今回のボート競技は、赤チームが一番速かった。
例10 这封信请用航空信寄出。(方向)
译文
この手紙は 航空便で
お願いします。
例11 他的背已经驼了, 看上去就像一只大虾米。(方向)
译文 彼の背中はすでに曲がってしまっていて、見た目はまるで海老みたいだ。
例12 对喝醉的人不少人是看不惯的。(可能)
译文 多くの人にとって酔っ払いは 目障り
だ。
例13 这个师傅理发理得很好。(程度)
译文
この理容師は 散髪がとても上手
だ。
例14 爷爷练太极拳, 练出了一身大汗。(方向)
译文
おじいさんは太極拳の練習で全身汗だく になった。
例15 今天的客人请得真多。(程度)
译文 今日の招待客は 本当に多い。
例16 对不起, 我认错人了。(结果)
译文
すみません。人違
いでした。
例17 我们外地人一年可以公费探一次亲。(时间量词)
译文
わたしたち地方出身者は年一回公費で 里帰り
できる。
从上述例句可以看出, 汉语中的“动词+补语”形式在翻译成日语时采用包含动词成分在内的复合名词形式更为地道自然。实际当中采用这样的翻译形式也比比皆是。这是因为在汉语中, 某个动作行为的行为阶段和结果阶段通常典型地采用结果补语和方向补语的语法形式使动作具体形式化。也就是说为了明确表达出结果, 必须用结果补语或者方向补语来对动词进行补充。这也说明汉语中的“补语”正因为具有上述的作用, 使得“动词+补语”的形式在翻译成日语时比较困难。因此, 在把汉语的“动词+补语”的短语翻译成日语时, 一定要注意, 可以翻译成名词短语形式。
二、汉语的动作行为通过动词显性化与日语的不言自明 汉语补语形式较难翻译还与日语和汉语的视角不同有关。吉川(1995)认为在日语中说话者和听话者往往隐藏在说话舞台的背后, 不作为句子的构成要素出现在文面上[7]。日语偏好使用主动的表现形式来描述事态变化的结果。也就是说, 即使日语的意思中包含了动作的执行者, 但是也不在文面中表现出来。因此, 把汉语翻译成日语时, 有时候汉语中的动词短语并不直接翻译成相对应的动词形式反而更为自然地道。虽然汉语中使用的是动词的表现形式, 但是在译文中用的却是动词短语以外的表现形式, 即采用名词或者名词短语的形式。先看看直接采取单一名词的翻译形式。
例18 两国相互之间的旅行和观光对加深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也起到重要作用。不过, 近年来, 由于中日关系的不稳定, 也影响到两国的观光交流。
译文 互いの国への旅行や観光には、両国民の相互理解を深める重要な 役割
もある。だがここ数年、中日関係の揺れによって、両国の観光交流にも 影響
が出ている。
(人民网日本语版2014年07月31日)
例19 访问日本的中国游客预计今年总共超过260万人。
译文 日本を訪れる中国人観光客は今年、延べ260万人を超える 見込
みだ。
(人民網日本語版2014年07月31日)
例20 各地方政府也把吸引中国游客作为观光旅游业发展的重点。
译文 各地方自治体も中国人観光客の 呼び込みを観光業発展の要点としている。
(人民網日本語版2014年07月31日)
例21 邻国外交部长几年来都没能实现互访, 反映了两国关系的不正常。
译文 隣国の外相が相互訪問を何年も実現できないのは、両国関係が正常でないことの 反映
だ。
(人民網日本語版2016年05月02日)
例22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15日发表的数据, 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的GDP与前一年同期相比增加了6.7%。
译文 中国国家統計局が15日に発表したデータによると、2016年第1四半期の中国GDPは前年同期比6.7% 増
だった。
(人民網日本語版2016年04月16日)
例23 中国大陆2016年上半年的销售收入和销售利润预计都将稍微增加。
译文 中国大陸における2016年上半期販売収入と販売利益はいずれもやや増加する 見通しだ。
(人民網日本語版2016年04月26日)
上述中文例句中的加点词语在中文里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作动词, 不过在这里都是作动词使用。但是译文里都采用了相对应的名词形式, 而没有采用动词形式。若上述例句直接采用对应的动词句式反而不是那么自然和地道。
再来看看下列采取名词短语形式的例句。
例24 那时我已经离开清平湾, 正住在北京的医院里, 听金涛来信说起这事。
译文
その頃はもう清平湾を離れて北京の病院に入院していたので、金濤からの手紙でこのことを知った。 (中日对译语料
《插队的故事(译文『遥かなる大地』)》)
例25
北京来的一位朋友, 他的父亲是史先生的老朋友。
译文 北京からのお友達、彼のお父さんが史先生の旧友だとか。
(中日对译语料《活动变人形(译文『応報』)》)
例26 没有找到他所心爱的那个东洋茶盒。那是朋友送的礼物。
译文
お気に入りの日本の茶筒を見つけなかった。友人からのプレゼントであった。
(中日对译语料《活动变人形(译文『応報』)》)
例27 他们没有宗教使命, 也未受组织派遣。
译文 宗教的理念でもなければ、組織から
の派遣でもない。
(月刊中国NEWS 2010年3月号)
例28 尽管小泽不大可能取代菅直人成新任党首, 但鉴于小泽发出的强力挑战, 结果可能对民主党造成更具灾难性的影响。
译文 小沢氏が菅首相を抑えて新しい党首になる可能性は低いが、小沢氏の 強気な挑戦
の結果は、民主党内で大きな波紋を広げることになりそうだ。
(月刊中国NEWS 2010年3月号)
例29 由于撞船事件的发生, 引起了日本对中国民意的变化, 这是中方值得注意的。
译文 今回の船衝突事件以降、中国に対する意識が 変化している事
がわかる。これは中国が注意すべきところである。
(月刊中国NEWS 2010年3月号)
例24中的“来信”虽然在汉语中既是动词句也是名词句, 不过这里为动词句, 意为「手紙が来る。手紙をよこす」。如果直接翻译的话则是「金濤が手紙をよこして、その内容でそういっていた」。但是译文为「金濤からの手紙」这样的名词句形式。上述其他的例句都是如此。尤其例28更为显著。在汉语中“挑战”即可作为名词也可作为动词使用。在该例句中作为名词, 如果直译的话, 则为「強力な挑戦を出す(発する)」。但是在日语中不存在「挑戦を出す」这样的说法, 虽然可以说「挑戦する」。此外例29也是如此, 动词“引起”没有直接对应地翻译出来。虽然在日语中存在「変化を引き起こす」这样的表现形式, 但是「変化している」就足够表达出意思, 「引き起こす」不用表达出来, 意思也不言自明。像上述这样的情况, 在中译日时, 有必要特别注意日语和汉语动词表现形式的这些特点, 并加以重点了解和掌握, 从而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可以译出地道自然的句子。
三、结束语 从上述针对动词表现形式在中译日中的处理方式的分析来看, 汉语中使用动词的表现形式时, 翻译成日语时并不一定要直接采用动词的表现形式, 很多时候都是译为包含动词成分的复合名词, 比如「食生活、作り話、人違い」等等。
此外, 汉语中“动词+补语”的表现形式, 通过补语来表达最终结果的行为动作通常用作动词并显著表现出来, 与此相反, 在翻译成日语时, 行为动作不用动词表示出来, 而只是把结果表现出来反而显得更为自然和地道。可以看出, 汉语习惯于把动作作为前景表现出来, 而日语则倾向于不把动作直接表现出来。
关于汉语中的上述特征, 刘丹青(2005)指出:1)在英语中只能或强烈倾向于用名词充当的成分, 在汉语中可以自由地用动词以及与动词同属谓词的形容词充当, 这一条可以简述为“英需名, 汉可动”; 2)在英语中既可以由动词, 也可以由名词或某种名词化成分充当的成分, 在汉语中基本上只能由动词来充当。这一条可以简化为“英可名, 汉需动”[8]。
上述的观点虽然是刘丹青关于英语与汉语的比较而言。其实在汉语和日语的比较研究中也可以发现存在同样的情况, 当然这还需要今后做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上一篇:比特币大牛市 明年启动